一、導言
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緊跟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,堅持產教研創對接、政行企校協同,建立“研傳轉”三支隊伍、打造服務數字商業技術技能創新三大平臺、完善聚智聚力科創融合協同創新三項機制,夯實科研成果轉化之基、強健科研成果轉化之翼、創新科研成果轉化之道,打通科技成果轉化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動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商業領域的融合應用。
二、具體做法
(一)建立“研傳轉”三支隊伍,夯實科研成果轉化之基
一是打造具有創新精神的科研隊伍。學校定期開展“頭羊計劃”、“雛鷹計劃”等培養對象遴選工作,培養和造就一批在教科研創新方面產生重大標志性成果、引領專業(學科)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。二是建立穩定的科學普及隊伍。學校堅持“引進來”與“走出去”相結合,一方面邀請政府、高校、行業企業等專家傳播科學知識、弘揚科學家精神,助推師生人文素養提升;另一方面積極推動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成果走進企業、社區,服務地方經濟發展。三是建立專業化的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隊伍。學校成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導小組,設立成果轉化科,專人負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工作;每年選派教師參加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培訓,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高素質人才保障。
(二)打造創新服務三大平臺,強健科研成果轉化之翼
一是打造聚焦核心的新商業技術攻關協同創新平臺。學校依托全國商貿職教集團,與騰訊云、京東、ARM教育、云從科技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引進企業先進技術和優質資源,共建產教研用商業智能應用協同創新中心,校企協同開展商業智能應用創新研究。二是打造驅動產業發展的數字商業研究智庫平臺。學校強化與地方政府、產業園區、行業企業合作,建設數字商業研究院、全域旅游規劃智庫、新媒體新思政研究智庫等五大智庫,通過智庫平臺開展相關研究,輸出優質創新成果,服務地方數字經濟和商貿企業轉型發展。三是打造數字商業創新創業平臺。建設眾創空間、大學生創業示范基地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,設立“雙創虛擬教研室”,聘請國內雙創名師線上指導,全面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。
(三)完善科創融合三項機制,創新科研成果轉化之道
一是完善“外引內生”的平臺合作機制。聚合政府、行業、企業、學校等各方資源,探索校企雙元共建模式;創新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柔性引才機制,柔性引進行業領先企業和科研院所專家,通過項目委托、短期服務、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,參與科技研發與項目管理。二是探索“科創融合”新商科協同教育機制。學校加強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內涵建設,啟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園新一輪規劃設計,為雙創能力培養提供產教融合的實踐平臺和孵化載體,校企、產教共建的“新商科雙創人才培育協同創新中心”獲批為首批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中心。三是探索基于成果轉化的評價激勵機制。創新知識轉化鏈條,構建數字商業技術技能積累、創新、轉化一體化發展體系,形成科教融匯的良性運轉機制。學校加大技術技能創新活動的投入,突出科研成果的學術貢獻、社會貢獻以及支撐人才培養貢獻,重視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,營造濃厚科技創新氛圍,形成聚力創新攻關的良好局面。
三、工作成效及影響
(一)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
近五年,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66項,獲省級科研成果獎15項,開展技術服務855項,累計到賬金額約6000萬元,累計授權專利804件,其中發明專利76件,實現專利轉化488件。根據高職發展智庫發布的“最新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(TOP100)”榜單數據,2020年、2021年專利轉化數量分居全國高職院校第三名和第五名。部分政策建議被省市等相關部門采納應用,一項調研報告獲江蘇省副省長肯定性批示,《探索數字經濟時代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新動能新路徑》報送無錫市趙市長、周常委閱示,《無錫市“十四五”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》被市商務局采納,《無錫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》助力無錫市入選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國家試點。
圖1 為新農人開展技術咨詢服務
(二)科創融合示范引領
近五年,師生參與創新創業培訓年均1000人次以上,培育優秀大學生雙創實踐訓練項目近300項,孵化大學生創新創業企業97家,榮獲中國國際“互聯網+”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3項、銀獎2項, 2人分獲“中國雙創教育典型人物”“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10強”,2人入選“省大學生就業創業年度人物”,學校獲評全國雙創典型示范高校。
圖2 “智能導盲眼鏡”團隊采集數據
(三)科學普及工作邁上新臺階
學校先后獲批省市科普示范基地2個、省市科普資助項目4項,獲無錫市大學生社科普及創新創意作品大賽“優秀組織獎”,并榮獲《江蘇省社會科學普及促進條例》實施工作成績顯著單位,在首屆無錫市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講解員風采展示活動中,我校獲得二等獎1項、三等獎1項、優秀獎2項,獲獎數量居無錫各高校之首。
圖3 江南傳統技藝 虛擬體驗